163流传(25②) (1 / 4)
春闱前,常有举子带着自己写好的佳作去寻访朝中的官员。所谓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家。虽然科举取士是论成绩取士的,但在朝中若无人脉斡旋,也是无出头之路的。
所以拿着自己的佳作去当投名状,若得了人青眼赏识,便算是拜入其门下,称为其门生。这样的名分一定下来,便相当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人脉。
远平伯的父亲,乃曾是前朝的阁老,经历了两朝,也算是资历颇丰,这几年来才致仕的。若是得了魏阁老的青眼,对于徐凌来说自然是获益匪浅的。
徐凌颔首,点了点头。魏知礼看着他,唇边也浮起了一丝微笑。
他们这些贵族子弟走科举之路,对比起徐凌来说,要容易得多一些。他有今日的这份安宁,还是得拖了徐凌的福。
“如此,小知便好好招待子嘉和青云。怕是娘亲在,你们几个拘得紧,轻松不得。”
魏夫人笑吟吟得说完后便走了。
魏知礼说道:“子嘉还是提早做些准备吧,毕竟二层也是太子太师亲自批阅,以往被点了出来的那几篇文章,在殿试的成绩均是不俗的。祖父也同冯老共事过一段时日,对他的喜好也是颇为了解。若是你入了祖父的眼,指不定他老人家还能指点一二。”
他就没有这个荣幸,魏家老祖宗脾气虽比不上冯老古怪,但是他要求却严格得很,自家的孙儿却没有真正入他的眼。魏知礼至今也没有得到过祖父的指点。
……
以此同时,一本书,迅速地在汴京上层的学子之间火了起来。盖因主人不允许私自抄印,所以只有在聚会之时才取出,一齐分享。手里有这本书的人,看完了一轮,解着题目之时,也竟觉得流畅自如,得心应手。
汴京一时之间,到处都在热议着这本书,以及写书的人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