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琴横星斗 (3 / 4)
买得青山贵似金,瘦筇上下费沉吟。
花开花落相关意,云去云来自在心。
胡弦轻轧语星星,破入《甘州》便泪零。
一种尊前沉醉客,解听争似不曾听。
山林中确有一人抱琴而坐,那琴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,琴身木制,长约三尺,有两根弦,声音圆润,低回宛转。竟然是把马头琴,蒙古语称“潮尔”。
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马,取其腿骨为柱,头骨为筒,尾毛为弓弦,制成二弦琴,并按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,因以得名。早在《元史》卷七十一《礼乐志》有载:“胡琴制如火不思,卷颈,龙首二弦,用弓捩之,弓之弦为马尾。
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做“勺形胡琴“。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,有人头、骷髅、鳄鱼头、鳖甲或龙头等,此外还有人,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。
玛特尔形似龙,面似猴,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。
“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,阁下为何躲躲藏藏,何不现身相见?”大将军朗声道。琴音骤停,复又响起,林中鸟雀和着琴声盘旋而上声震苍穹。此曲名曰《白翎雀》,声音时而激昂,时而深沉粗犷,有道是:锦瑟思华年,底用嘈嘈五十弦。两线清冰千万调,能传。句句分明字字圆,高艺擅华筵。多少新声出自然,更着赵娘歌宛转,相联,消得诗人。
传,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牧童做成的。苏和是由奶奶抚养长大,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。苏和每出去放羊,早晚帮助奶奶做饭。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。他有着非凡的歌唱才,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。
一,太阳已经落山了,越来越黑。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。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,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走进蒙古包来。人们一看,原来是匹刚出生的马驹。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,对大家:“在我回来的道上,碰上了这个家伙,躺在地上直动弹。我一看没人收拾它,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,就把它抱回来啦!”日子一一过去,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。它浑身雪白,又美丽又健壮,人见人爱,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